传媒学院党委自成立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健全工作制度、优化支部设置、强化教育管理,推动党建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努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党建+”育人新模式。
一、党建+教育教学
党的二十大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的统筹安排和部署,揭示了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逻辑,同时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新时代教师要答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时代考题”,必须从读懂时代、读懂教育、读懂课标“三个读懂”上下功夫,加速自身专业发展,切实肩负起人才强国的神圣使命,对接人才强国战略需求。
2023年2月24日下午,传媒学院党员教师何婕带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19级、20级部分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受“闪亮星直播助残基地”的邀请来到西安市游客服务中心,参加“览非遗 致匠心”暨残健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主题活动。该活动由西安市民游客服务中心、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共同举办。
与传统非遗活动不同的是,除了西安非遗协会的老师们,这一次现场来了一群特殊的传承人,他们无法开口言语,但内心的声音掷地有声;他们也许行动不变,但妙笔生花……藤编、传统兔子画、手工咖啡皂、书法、剪纸等项目的展出,让我们看到守艺人们的坚守,同时也感受到非遗为残障人士们打开的那扇窗。
广播编导专业2002班的王世钰有幸采访到了王宁生老人,在前几年他还和朋友驱车去过西藏,要知道他是一个每天要靠轮椅代步的老人。就他而言,他认为自己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就是充实自己的人生,包括他写书法,作画,每一种不同的颜色,都是生命的颜色。浓墨重彩也好、轻描淡写也罢,勾勒了生命,题写了璀璨。
指导老师何婕说,去年从参与“闪亮星直播助残基地”的直播教学工作后,陆续有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让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们感受着爱的传承,在活动中感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不断拓展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和形式,积极探索帮扶助困新举措、新途径。更实现了大学生“行走的”思政课。
院长张西静表示,2022年,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让越来越多人知道并加入“残健融合”。2023年,【文旅部关于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发布,更让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有了新的参考路径。传媒学院党委一直坚持让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体现文化自信。
在科研方面,学院开展多种学术活动,培养教师科研能力,学院邀学界知名学者专家,举行S&C论文大讲堂,介绍如何撰写高水平论文、项目;开展高职称教师学术沙龙,组织院内副高以上教师畅谈学术研究前沿话题,营造科研氛围;开展青年教师学术研究分享会,将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进一步延伸,培养科研意识。通过一系列学术活动,克服科研选题的分散和盲目性,加强研究课题与学科建设的有机联系。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以数量促质量,学院鼓励教师多申报科研项目,制定了《传媒学院教师教科研奖励实施细则》要求党员教师带头,青年教师以院级和校级项目为目标,副高以上教师以省部级项目为目标,提前谋划,形成团队,孵化申报,成果显著。分别获批西京学院科研基金5项,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4项,陕西省2022年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1项,2023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青年项目1项;同时,申报了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重大项目,2023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2023年中国文联文艺理论研究课题等。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培养学科领军人物,建设科研平台。学院不断引进和培养应用型学科领军人物、高层次人才,优化教师队伍,提升人才层次。以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形成科研团队,要求所有教师进入团队,参与研究项目。依托西京智媒体国际论坛和融媒体实验实践中心,建设两个学术科研平台,分别是文艺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和风险传播与社会治理中心。围绕平台建设,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
二、党建+学生发展
从2022年开始学校要求在大一、大二各班级中配备班主任,学院党委遴选党员教师进入班主任队伍,现25名班主任均为党员,班主任们通过“十个一”工程推进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发展。即每周一次辅导员与班主任就学风建设工作每周进行一次沟通联系;各班级每周开展一次英语角活动;各班级每周宣传一次学风建设相关活动;各班级每月开展一次学科竞赛宣讲交流会;各班级每月开展一次学术讲座;各班级每月完成一本固定书目阅读和分享;各班级至少成立一门课程学习小组;各班级每月开展一次班级作业和笔记展评活动;各班级每月开展一次学习交流分享会;各班级每月微信推送宣传一次“榜样力量”。通过“十个一”传媒学院从学生需求、党员优势、学科特点等维度梳理了学院学生党建、学生成长成才与学院党建工作理念、业务实践和人才培养的契合点,探索“党建+学生发展”的“双加”党建工作思路。
三、党建+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建设是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的重要环节,更是学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学院在每年新学期开始的大会上都要对教师们进行师德师风警示教育,着力建设风清气正的校园。全体教师、干部共同签订《目标责任书》。
对新进教师各教研室、学院分别召开主题师德师风专题会议,网络新媒体教研室做为学校的金牌教研室,冯云主任要求教研室老师们要“守初心、讲规矩、顾大局”,认清当前教育形势,坚守育人初心,树立规矩意识、责任意识。院长张西静强调,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是为了规范和约束教师的从教行为,提高师德师风,培养强烈的职业感、责任感和事业心,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每位教师要重视自己为人师表的形象,要以身作则、以身立教,不碰红线、守住底线,争做“四有”好老师。
院长张西静谈到,学院通过“党建+”模式,夯实学院发展阵地基础。提升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与时俱进,对于新时期下的新挑战、新期待,随时在“线”,使党组织成为引领学院发展的坚强堡垒,夯实学院发展基础。
“党建+”模式,全面激活教师队伍。学院党组织不断优化队伍整体素质,注重从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中选拔培养党员干部,激活高素质教师队伍,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为开辟学院发展新天地积蓄赋能,切实增强战斗力。
“党建+”模式,转变学院发展思维方式。转变一味追求科研成果、论文数量等思想,忽视党建工作对学院发展所起的作用,结合学院实际工作积极开展固本强基、服务师生等活动,推进学院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传媒学院将继续探索“党建+”模式,为学院发展积蓄赋能,注入不竭动力,夯实阵地基础,全面激活教师队伍,转变高校发展思维方式,为“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图/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