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京学院传媒学院将省级一流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训》的教学场地从学校搬到了乡村,2022级新闻学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近300名学生深入乡村开展专业综合实践,他们用笔、用镜头、用心记录着新时代乡村的发展变化。
红色旅游+农业观赏
“美水之乡”甘泉赋能乡村振兴新业态
芒种过后,正是插秧好时节。位于甘泉县道镇的府谷川水库下游,水稻种植户们抢抓晴好天气,全副武装下稻田,确保首茬秧苗顺利栽种。只见农户们熟练地捻着秧苗,伴着田间的涟漪泛起,簇簇秧苗滑入水中,仅一上午,原本淤泥遍布的稻田摇身一变,披上了青翠的外衣。
(农户正在插秧苗摄影魏绾)
甘泉县因县城南部有神仙山麓美水泉而得名,素有“美水之乡”的称号。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陕西省支持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甘泉撤县并区纳入延安市“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热情的甘泉人民紧抓发展新机遇,坚持走“红色旅游+农业观赏”转型新道路,发展绿色经济,全力建设生态、文明、幸福新甘泉。
围绕大局,联动发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中强调:“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加快发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和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
据此文件,甘泉县委于第二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和“陕北生态康养先行区”的目标定位,依托府村川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深入分析研判,在全力推进纸房红色美丽乡村建设和劳山国家森林公园康养基地建设的同时,以恢复府村川千亩水稻种植为目标,以五里桥村实验示范基地为突破,提出了“以点连线,辐射带动”的思路。
(五里桥观光水稻种植基地布局图摄影魏绾)
府村川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光、热、水资源丰富,是甘泉水稻种植适宜区,有着五十多年水稻种植历史,种植面积最高达千余亩,素有“子午岭下小江南”的美誉。
近年来,由于水稻种植沿用人工种植,劳动强度大且效益低,再加之玉米价格飞涨,相比之下玉米价高、易种植、易管护,较受群众推崇,水稻种植逐渐被玉米种植所替代,其间还种植过黄豆、荞麦等作物。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遍应用及大力推广,水稻新品种的不断研发与普及,水稻种植劳作强度大幅降低,亩产效益大幅提升,加之甘泉县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持续加码,府村川恢复水稻种植正当时。
引进大户,先行先试
“我们去年种植了180亩水稻,见收成不错,我们又扩种了360亩,预计亩产2000斤左右”五里桥水稻基地负责人高元伟介绍到。
五里桥村位于府村川水库下游,依托丰富资源与政策支持,与南泥湾农业集团、北大荒集团合作,建设“生态+种植”全新水稻种植模式实验示范基地。高元伟提到,由于水质优良,五里桥观光水稻基地中还养殖了大量马口鱼,以增强水稻基地的产业附加值。
(五里桥观光水稻种植基地实景摄影魏绾)
“恢复千亩稻田,绝非一日之功”,县委喊出“大户带动、农民参与”的口号,呼吁农户积极投入恢复水稻产业的行动中。其间,农户们遇到了难题:部分水稻品种不适宜在陕北种植。于是农户们在水稻基地实行多元化品种种植办法,在五个水稻品种中相互对比,最终确定了以“龙洋16”等长粒香米为主的水稻品种。
真干、会干要落到实处还得看销路,销路是每位农户最关注的问题,据了解,县政府将定向收购基地水稻,保证农户收入及农业增效,只有全部农民都过上了好日子,才是真正的小康社会,才真正体现祖国富强的意义。
农旅互促,融合提效
甘泉雨岔大峡谷有“世界活丹霞,中国梦之谷”的美称,由大大小小120条峡谷组成,历经千百万年的风沙切割和流水溶蚀,冲刷而成。其中经开发并向外展示的有桦树沟,牡丹沟,龙巴沟和一线天4个景点。
沟中水、阳光、青苔相互交织,光影随着时间的流动而变化,色彩斑斓,美轮美奂,让人不禁感叹一句“鬼斧神工”。
甘泉大峡谷为红砂岩地质,由于红砂岩在季节的含水量不同,对光的吸收量和折射率也会不同,因此形成了“四个季节,四种色彩”的奇景。它的震撼无法从媒体一隅中窥得,只有实际看过之后才方觉美妙。它动态的色彩如水般流动,壁上附着的青苔让人不禁猜想里面是否还存在着一方小小的世界。
(甘泉雨岔大峡谷内景 摄影 魏绾)
近年来,甘泉大峡谷的所在---地下寺湾镇张家村依托峡谷优质旅游资源,抓住“峡谷热”持续升温的难得机遇,大力开发旅游消费产业,通过开办农家乐、陕北风情主题民宿等方式,以美水豆腐、黄米炸糕、糜子黄酒等农副产品打头,发掘游客在甘消费潜能。据延安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截至目前,甘泉大峡谷吸引了来自俄罗斯、美国、韩国等多个国家的外籍游客,累计游客接待量已超百万。
甘泉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植被繁茂,是对外宣传的“新名片”、“活招牌”,甘泉人民将农业种植与旅游发展相互融合,提升经济效能,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红旅赋能,文化先行
从县城出发,沿着洛河岸边向南行驶16公里,就是著名的雪地讲话发表地象鼻子湾村。走进村头,映入眼帘的是雪地讲话纪念馆,周边树木林立,位于最中间的石质党旗格外显眼,在党旗下有一块石碑,上面详细记载了雪地讲话的历史背景。
雪地讲话旧址建成于2020年,共占地约7126平方米。据悉,全址共有19孔窑洞,10孔为陈列室,3孔为旧址复原,其它为公共设施。
(雪地讲话纪念石碑摄影孟星辰)
讲解员介绍道,1935年11月5日,毛泽东带领的中央红军直属纵队到达甘泉县象鼻子湾村和徐海东带领的陕北红军顺利会师,毛泽东随即在此地迎着风雪向随行部队做了一次即兴演讲,史学家称之为“雪地讲话”。“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重要论述也是在这里总结的,此次会师为彻底粉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奠定了基础,也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走进雪地讲话旧址的展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眼前,具象地表述着曾经艰难困苦的岁月。参观者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这种红色精神永远不会落幕。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老一辈先烈们的理想和信念,虽然硝烟已销声匿迹,但爱国的信念会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