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国赛总决赛举行,我校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朱梦、卢香瑞分别斩获本科组其他类别赛道国赛一等奖、二等奖,指导老师刘萍获“优秀指导教师”。
获奖证书
“乡村振兴,科创赋能”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以“乡村振兴,科创赋能”为主题,充分发扬数字媒体类相关学科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激发大学生对数字媒体作品创作兴趣与潜能,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媒体与科技的交叉融合。
大赛启动以来,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大概11700个项目,经过多轮激烈角逐,以及来自国内外专业评委的实时评分,最终我校朱梦同学提交反对网络暴力主题项目《我死后,世界开始爱我》,作品因其较高的立意与独特的呈现方式斩获本科组其他类别赛道国赛一等奖。卢香瑞同学的作品《后陡门的夏》,因基于乡村振兴“新农人”为创作背景以及较丰富的交互设计同样深受现场评委老师的好评,荣获本科组其他类别赛道国赛二等奖。
国赛一等奖项目负责人朱梦(左三)上台领奖
在荣获西北赛区一等奖后
两支团队顺利晋级全国总决赛
朱梦、卢香瑞在指导老师刘萍的带领下
凝练总结各专家的指导意见
反复进行项目打磨、培训
经过90多天的努力
成功斩获国赛一等奖、二等奖
用创意点亮新闻传播的未来
此次参赛作品其实是《融合新闻报道》课程作业
学生们能根据所学夯实基础
结合时下热点高质量完成作业
从而进阶完成作品制作
指导老师刘萍赛后第一时间和学生共享这份喜悦
“创新是建立在熟悉与精通课程知识之上的
课程还没结束就有这样的成绩
作为教师来说真的很欣慰”
学校高度重视在校学生创新创业发展
在专家指导、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参赛项目团队饱含创业热情
积极响应大赛号召
在竞赛的全过程中
传媒学院做好后勤和资源平台保障
团队成员戮力同心,突破自我
奋勇拼搏,发扬了创业精神
展现了我校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
一等奖
团队名称:社会调查小组
项目负责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朱梦
指导老师:刘萍
项目名称:《我死后,世界开始爱我》
作品简介:近年来,因网络暴力导致的悲剧事件频出。例如寻亲少年刘学州因与亲生父母的矛盾遭受网络暴力,最终选择留下一封“来时即轻,还时亦净”的遗书后自杀;取快递被造谣出轨的吴女士;“粉发女孩”郑灵华因染粉色头发被网暴导致严重抑郁,抗争无果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武汉被撞致死小学生的母亲从高楼一跃而下。正是因为不堪网络暴力所带来的重负,多名热点事件当事人选择以结束生命的方式表达抗争。“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一句看似“轻飘飘”的评论,也许就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参赛感受:我很荣幸也很幸运得到了数字媒体科技大赛国家一等奖的好成绩,但相较其比赛的结果,我更在意的是参与比赛的过程。在比赛过程中,有很多的知识和能力是我在书本和课堂上没有学到的。尤其是作为传媒专业的一名学生,一定的实践经验对本专业的学习与认识来说是锦上添花的。因此,我相信此次参赛经历无论是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还是对就业方向的选择都有很大的帮助。今后我也会继续努力,争取在更高的舞台上绽放自己的光彩!
二等奖
团队名称:乡村振兴小组
项目负责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卢香瑞
指导老师:刘萍
项目名称:《后陡门的夏》
作品简介:本作品以乡村振兴为背景,由热播综艺《种地吧,少年》切入,从种植组、养殖组、基建组展现出在170天内十位少年用自己的努力与汗水将荒芜的土地改造成为温暖的家园,也亲自体验了中国现代化农耕工具的使用与种地的不易,最终成功种植了142亩小麦,收获一片金黄的麦田。希望可以借由本作品以一种更加生动、富有趣味性的方式使更多的人了解种地这一朴素且有成就感的事,让受众的目光通过本作品聚焦到中国的农耕文化、现代化农耕工具以及重视粮食这一重大课题上。
参赛感受:第一次走到国家级的比赛现场,非常激动。在比赛中与不同的选手、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开拓自己的视野,学习不同的技术。专家对我的作品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在本次比赛之中我也体会到了自己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后期还需要精进技术和思路,希望可以在下一次比赛中获得更好的名次。
学校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此次比赛,展现出传媒学院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为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做出了有力诠释,是学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又一次实践性过程的充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