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学院积极回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传媒人才的现实需求,以文化为基石,产教为核心动力,融合为发展路径。重新定义学科价值与专业成长的内在逻辑,开辟了一条以“产教创新”为鲜明特色的教育改革新路径。
以文化作为稳固的基础,课程思政作为起点,绘制育人的“共同愿景”
凝聚各方力量,形成育人的合力与共识。从“育人为本”的根本目标出发,充分发挥学院专业优势,引导教师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建立了传媒类课程思政案例库,《新闻评论》《影视灯光设计》《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训》获评省级一流课程。张西静获评陕西省课程思政“教学能手”,所授《传播学概论》获西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联盟第一届课程思政案例大赛一等奖。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

课程选题策划会
多措并举创新“党建+实践育人”模式,出品多个优秀作品,展示思政育人可视化成果。如打造的一院一品特色育人项目“至诚鼓乐”获第三届陕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二等奖。学院乡村振兴直播产业研究院项目获2024年“陕西高校网络公益工程”重点项目。

“至诚鼓乐”表演现场
将产教作为核心驱动力,聚焦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通过实施两个“234”策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结合传媒产业转型发展的现实,落实“产出导向”理念,与校企共建单位多轮次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从人才需求出发倒推能力素养标准,构建了“234”融合课程体系和“234”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234”融合课程体系为“校+企”两大课程类别,“专业认知+技术赋能+内容创作”三大专业课程模块,实现四个融通(社会实践--校内创新训练--线上项目实践--企业定岗实习)。“234”产教融合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两元协同育人,共管学院、共建专业、共搭平台、共评效果、共享成果,围绕学生认知技能、技术技能、职业技能三个方面,开展内容项目化、实训实战化、作业作品化、作品产品化“四化”改革。将视听创作、生产与运营为核心的艺术+技术全面渗透教学全过程,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行业前沿融入到各专业课程中,打造“产教创培养传媒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师生社会实践项目采访现场
融合视作通往目标的路径,以联盟式培养作为主要的推动力,致力于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协同发展体系
深化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推行创新创业工作坊,将真实项目融于课程教学。与西安微短剧头部企业开展联盟式培养,将直播和微短剧项目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们围绕行业真实项目开展实践实训;多名学生深度参与短剧拍摄与制作,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闭环流程,实现实践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双重突破。
师生参与短剧拍摄现场
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依托融媒体实验实践中心,根据行业全业务流程,建立融媒体矩阵实践中心+工作室的校内实训体系,由校企“双导师”指导,项目制实施,创建融视、融报等品牌。

师生直播助力乡村振兴带货现场
加强对外合作的融合,构建校企政“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与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处共建“陕西省公益广告研究创新基地”,与国内传媒行业优秀企业丰行文化传媒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微短剧人才培养创新基地”,与中国青年网共建设“青蜂侠融媒体创意传播基地”。
传媒学院将继续秉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拓宽育人平台。持续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创新,打造更多高质量的育人成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在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协同发展体系上,学院将继续探索前行,与更多优秀企业和政府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为传媒行业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