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热线:029-85628025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传媒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探访何家营鼓乐社 解码非遗传承的“守正”与“远行”

发布时间:2025-07-24 浏览量: 作者:

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出海与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何家营鼓乐这一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肩负着传承与传播的双重使命。近日,西京学院传媒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在王胜利教授的带领下,走进何家营鼓乐社,开展了一场以“解码鼓乐非遗,探寻传承密码”为主题的深度调研活动,为非遗的活态延续注入青春活力。

此次调研活动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引导青年学子走出课堂、深入非遗保护一线的重要实践,更是大学生将文化认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生动体现。这一活动为青年一代提供了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筑牢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也是他们理解“守正创新”内涵、强化文化传播意识、促进全面发展的成长平台。通过实地探访与深度对话,学生们的文化感知与传播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青年群体也成为了非遗“守正”与“远行”的新生力量。




一、触摸千年音韵的“守正”根基

走进何家营鼓乐社,古朴的院落里,排鼓、铙钹、唢呐等传统乐器整齐陈列,墙上泛黄的俗字谱与工尺谱,宛如岁月的印记,记录着千年传承的脉络。社长郑亚福介绍,何家营鼓乐源自唐代宫廷乐,历经千年岁月流转,依然保留着“燕乐”“散乐”等古老乐种的遗韵。“每一个鼓点、每一段旋律,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声音密码’。”

传承人高东娥现场演示经典曲目《秦王破阵乐》,鼓槌起落间,雄浑悠远的乐声仿佛穿越千年,让团队成员身临其境感受长安古乐的魂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古老乐谱因年代久远出现磨损,传统“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也面临着年轻人学习意愿不足的挑战。郑亚福社长指着墙上的海外演出照片说道:“哪怕在家门口演出,曲目单、时长都要提前报备,这是对传统的敬畏。

二、聆听文脉延续的“远行”故事

(一)传承队伍的“合力”坚守

1.郑亚福的海外传播观

“鼓乐不止能在家门口响,还能在海外‘说话’。”郑亚福笑着分享海外演出经历。2019年约旦文化节上,当地观众随着鼓点拍手互动;澳大利亚悉尼演出时,外国友人的掌声持续了五分钟。“带出去的是乐器,传出去的是文化,人家听懂了,文化就走通了。”

2.屈春娥的“传回来”思考擅长吹奏与编排的屈春娥更关注“走出去”后的“传回来”:“从澳大利亚回来后,我们微调了部分曲目节奏,不是改传统,是想让年轻人也能‘记下来’。”她特别提到与高校的合作,“西京学院这样的年轻力量来探访,把海外故事讲给同龄人,比我们说十句都管用




3.郑建的“守根”与何妙妙的“传播”

40多岁的郑建是鼓乐社的“技术骨干”,从少年时学吹唢呐到如今精通俗字谱(比工尺谱更古老的记谱方式),他守着这门手艺近30年:“出去演出的底气来自‘原汁原味’,核心旋律从不改,这是根。”传承人何妙妙用镜头记录着这一切,手机里存着约旦观众欢呼的视频、澳大利亚街头即兴演奏的片段,这些短视频在平台累计吸引数十万关注,“老一辈‘走出去’,我们年轻人要‘传开来’。


三、探索非遗传播的“青春路径”

调研中,师生们就“鼓乐如何更好‘走出去’”“高校如何助力国际化传播”展开热烈讨论。团队结合观察提出建议:将复杂的俗字谱转化为数字化可视化乐谱,降低学习门槛;整理海外演出故事与曲目背景,开发“鼓乐里的中国故事”系列短视频;推动“传承人+高校+媒体”合作,让学生参与纪实拍摄与传播。

西京学院王胜利老师表示,学校将推动与鼓乐社的深度合作,“组织学生参与鼓乐演出纪实拍摄,让青年成为鼓乐文化的‘传声筒’,把‘守正’的坚守与‘远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团队成员蒙焱晨提议:“可以把海外演出的精彩片段做成校园分享会素材,让同龄人直观感受非遗的国际魅力。”

四、让千年鼓乐“传得更远”

为扩大调研成果影响力,团队计划整理访谈素材,制作“鼓乐非遗的守正与远行”系列短视频,通过校园媒体与社交平台发布;同时筹备“海外演出背后的文化密码”校内分享会,邀请传承人讲述约旦、澳大利亚的演出故事。队员郭洁表示:“我们想用镜头和文字,让更多人知道非遗不仅是博物馆展品,更能在国际舞台‘圈粉’。”





五、心得感悟:在鼓乐声中读懂“守正”与“远行”

(一)蒙焱晨

“当镜头对准那些泛黄的乐谱和海外演出照片,我突然懂了‘守正’不是固守。郑亚福社长说‘核心旋律不能改’,但何妙妙学姐用短视频传播,这是传承的智慧。鼓乐能征服外国观众,靠的是传统的根,也靠传播的巧,这让我明白青年要做的是让传统‘活’在当下。”

(二)郭洁

“屈春娥师傅说‘高校是传回来的平台’,这句话让我触动很深。从约旦的欢呼到校园的探访,非遗的传播需要接力:老一辈带着它‘走出去’,我们年轻人要带着故事‘传开来’。拍摄鼓乐社的那天,夕阳照在乐器上,我仿佛看到了传统与青春的对话。”

(三)王启源

“郑建师傅坚守俗字谱30年的故事让我震撼。‘原汁原味’是走出去的底气,而何妙妙学姐的短视频是传开来的巧劲。这次实践让我懂得,非遗传承不是非此即彼——守得住根,才能走得出路;走得出新,才能守得更久。青年就是连接‘守正’与‘远行’的桥梁。”

此次调研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何家营鼓乐的文化魅力,更理解了传承中“守正”与“远行”的辩证智慧。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鼓乐社的传承动态,通过纪实拍摄、故事传播等方式,让千年鼓乐的声音在青春视角下传得更远,让非遗的温度触手可及。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京路1号

Copyright © 2020 Xiji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02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