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探索“传媒+农业”融合发展路径,2025年暑期,西京学院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光影绘紫阳,影像助振兴”实践团队,在指导教师李东明的带领下,奔赴安康市紫阳县,聚焦当地特色富硒茶产业,以镜头为笔、影像为媒,记录茶乡振兴故事,赋能产业发展。

一、深耕茶乡:从调研到创作,解码富硒茶振兴密码
(一)前期调研:扎根乡土挖需求
团队首站深入紫阳县富硒茶核心产区,走访多家茶企、茶园与茶农:与茶厂负责人探讨“品牌宣传短板、市场渠道狭窄” 等困境,向采茶能手了解 “采茶—制茶”全流程 ,挖掘工艺特色。经过前期与茶农了解沟通,收集消费者对富硒茶的认知与期待,精准锚定 “讲好产业故事、提升品牌辨识度” 的创作方向。
(二)中期拍摄:用镜头定格茶乡温度
1.产业细节:工艺之美
团队深入紫阳县富硒茶核心产区,走访多家茶企、茶园与茶农。与茶厂负责人探讨品牌宣传短板、市场拓展困境。向采茶能手学习“采茶—制茶—包装”全流程,挖掘“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的产业故事;以特写镜头记录 “采茶、晾青、杀青、揉捻、烘干” 的流程,捕捉茶芽在指尖跃动、茶香随蒸汽升腾的瞬间,还原富硒茶“色翠、香高、味醇”的品质密码并调研居民、游客对富硒茶产业的认知,为影像创作梳理在地故事线。

2. 人物故事:奋斗之力
专访“返乡创业的茶厂老板”——十年深耕茶产业,带领村民致富,坚守茶山的老茶农三十年采茶经验,守护传统技艺以人物访谈串联“小茶叶撑起大民生”的振兴故事,赋予产业情感张力。

3.生态风貌:自然之韵
航拍茶园层叠如绿浪、茶山云雾缭绕的诗意场景,穿插“茶农晨露采茶、孩童茶园嬉戏” 的日常画面,勾勒 “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茶乡图景。

(三)后期创作:分层适配,让富硒茶香“破圈”
1.1-5分钟短视频:提炼“富硒茶的前世今生”“茶农的一天”等主题,通过快节奏剪辑、生动字幕,适配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搭配“紫阳富硒茶”“茶乡振兴 ”话题引发传播,进行宣传。
2.深挖“一片叶子的振兴路”,串联产业升级、人物故事与乡土文化,用于茶企招商、线下成果展,传递“小地方有大梦想”的产业温度。


(四)宣发突围:多平台联动造声势
1.团队将在8月起继续启动“紫阳富硒茶影像计划”。
2.社交平台:抖音将发起“寻找茶乡最美镜头”挑战,吸引网友参与。视频号、微博同步推送纪录片片段,引发“为茶乡打call”互动。
3.媒体联动:对接地方文旅账号、农业媒体转发,扩大传播声量,策划“茶企负责人直播连线”,实时解答网友疑问,带动线上咨询量提升。
二、青春感悟:在茶乡实践中收获成长
1.石翊扬(广播电视编导B2302):
“从调研时茶农的殷切期待,到宣发后网友的热情反馈,我深刻明白:传媒人的镜头,是连接乡土与外界的桥梁。我们不仅在拍茶,更是在为乡村振兴发声。”
2.张泽同(广播电视编导B2303):
“拍摄茶山时,夕阳洒在层层茶垄上,美到震撼。但更动人的是茶农说这茶山就是我们的命根子。那一刻,我懂了:好作品不仅要拍得美,更要拍出温度与情怀。”
3.许剑青(广播电视编导B2303):
“剪辑茶农访谈时,他眼角的皱纹和坚定的眼神,让我反复调整节奏。原来 真实才是最打动人的镜头语言 ,比起技巧,更重要的是传递那份对土地的热爱。”
4.李佳琪(广播电视编导B2303):
“看到目前拍摄的视频发布到网上,网友留言想去紫阳喝茶,甚至有经销商主动联系茶企,我真切感受到:影像的力量能打破信息差,为乡村产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机遇。”
三、实践价值:以传媒赋能,绘就茶乡振兴新篇
1. 产业突围:小茶叶闯出新天地
通过影像传播,紫阳县富硒茶线上曝光量的提升,带动3家茶企对接合作,助力“生态好茶”突破地域限制,对接更广阔市场。从“养在深闺”到“线上出圈”,影像为富硒茶产业注入 品牌活力与市场动能。
2. 人才成长:课堂外练就真功夫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全流程参与“调研、拍摄、剪辑、宣发”,实现“理论+技能+责任”三重成长:掌握纪录片叙事、短视频运营等专业技能;培养关注乡村、服务基层的社会责任感;真正践行“产教融合育新人”的实践价值。
3. 模式探索:打造可复制的“传媒+乡村”样本
项目探索出“影像宣传、品牌赋能、产业增收”的闭环路径,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低投入、高传播”的传媒方案。从紫阳富硒茶的实践经验,到可复制的“影像振兴”模式,团队用行动证明: 传媒力量能为乡村振兴插上“隐形翅膀”。
富硒茶不仅是产业,更是紫阳的文化符号。团队用影像记录“茶人、茶事、茶情”,将产业故事与乡土文化绑定传播,让富硒茶承载的奋斗精神、生态理念被看见,助力乡土文化传承与产业价值共振。
此次实践,是西京学院传媒学院“以专业服务社会” 的生动缩影。从茶山深处的坚守,到屏幕另一端的共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子们用镜头书写茶乡振兴故事,在助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专业成长与社会价值”的双向奔赴 。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让更多乡土故事通过影像“被看见、被热爱、被传播”,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传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