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热浪尚未褪去,传媒学子的实践足迹已在大地留下深刻印记。近日,我院两名学生在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中脱颖而出,分别在返家乡活动与社会实践项目里交出优异答卷,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与饱满的实干热情,赢得实践单位和学院的高度认可。他们以专业为笔、以行动为墨,在央视镜头前、在乡村田野间,生动诠释了传媒学子的社会责任与青春担当。

石翊扬:镜头为眼,记录乡村振兴的“灵宝答卷”
“把课堂上学的编导知识,真正用到讲述家乡故事上,才明白影像的真正力量。”这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石翊扬在灵宝市融媒体中心产业开发部实习一个多月后,最深切的感悟。

初入实习岗位,石翊扬便迎来了高规格实践机会——协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丰收集结号》节目组,参与当地萌宠绝技短视频的拍摄制作。作为执行人员,她从素材筛选到剪映剪辑全程跟进,紧扣台本策划的欢快节奏,将乡土能人的萌宠绝技鲜活呈现,为央视节目增添了一抹灵动的地方色彩。
而在和美乡村宣传项目中,石翊扬更是突破“千村一面” 的传播困境,用镜头挖掘乡村独特的文化内核与发展活力。在尹庄镇寺洼村,她以灵宝融媒小记者的视角,跟随村书记走访35座“一院一特色”的老宅院,对话长青书院主理人,拍摄制作的《探访尹庄镇寺洼村:和美乡村的 “金钥匙”》短视频,让观众看到文化赋能乡村的生动实践;在焦村镇西常册村,她聚焦电商服务中心,通过村支书张志强的讲述,展现西瓜豆糁、玉米糁等农特产品“线上直播+线下引流”的销售模式,以及电商发展为村民带来的就业机会与民生改善。当这些视频发布在“金城956”账号,看到百姓在评论区分享家乡变化的喜悦时,石翊扬真切感受到 “用影像传递温度”的意义。

除了视频创作,石翊扬还投身多场舞蹈专场演出的幕后工作。从7月20日的“舞之秀”专场到8月2日的首席舞蹈专场,她负责侧屏内容切换与音乐播放——这个看似基础的岗位,却考验着极致的细节把控与临场应变能力。第一次彩排时,她从零学习屏幕素材添加、适配调整,通过反复与演出机构磨合练习,最终圆满完成四场活动保障,在幕后为舞台的精彩保驾护航。

“这次实习让我从理论走向实践,真正理解了融媒体服务地方、传递价值’的内涵。” 石翊扬说,从学生到实践者的心态转变,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让她坚定了用镜头讲好地方故事的决心。
汪传淇:直播为桥,搭建助农增收的“产销通路”
如果说石翊扬用镜头记录乡村变迁,那么汪传淇则用直播架起了乡村与市场的桥梁。这个暑假,他深入县电商中心,扎根乡村振兴一线,用10余场助农直播、超万元销售额,书写了传媒学子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实干篇章。

从直播间的灯光调试,到田埂间的产品讲解,汪传淇的暑期实践充满“泥土气息”。为了让消费者更直观了解农产品品质,他多次跟随县电商中心下乡,走进田间地头直播带货——在西瓜地前介绍果肉甜度,在玉米种植基地讲述种植过程,用接地气的语言、真实的场景,打消消费者顾虑,激发购买热情。
除了一线直播,汪传淇还积极参与全县主播大会暨主播比赛,在与同行的交流比拼中提升专业能力;参加专题直播培训,系统学习电商运营技巧;参观当地龙头企业,深入了解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流程。这些经历不仅让他快速熟悉电商行业,更让他对“助农”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收到当地助农企业颁发的感谢信,看到乡亲们因销量提升露出欣慰笑容时,汪传淇的心中满是成就感:“从直播间到田埂地头,我真切感受到‘被需要’的责任感。”他坦言,这次实践让他明白,传媒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是连接资源、助力发展的纽带,未来他会继续用专业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实践育人结硕果,青春担当再出发
石翊扬与汪传淇的优异表现,并非偶然。这是传媒学院持续推进实践教学、深化产教融合的生动缩影——学院始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将专业知识与真实需求结合,在实践中锤炼技能、厚植情怀。
从央视镜头前的专业输出,到乡村田野间的实干服务,两位学子用行动践行了“用影像传递温度,以传播助力发展”的传媒人使命。未来,传媒学院将继续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引导更多学子在社会大课堂中成长成才,让青春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征程中绽放更多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