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传媒学院围绕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三大专业,同步开展多形式新生专业认知教育活动。通过邀请业界专家分享前沿洞察、组织专业设备实操体验等方式,为2025级新生搭建起理论与实践对接、校园与行业联通的桥梁,帮助新生明晰专业定位、规划成长路径,活动覆盖近300名新生,反响热烈。
新闻学:实操体验专业设备,夯实影像认知基础

新闻学2025级专业认知教育活动以“新闻影像与审美提高”为核心,特邀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影像产品四星级培训师孔祥主讲。理论讲解环节,孔祥从相机基本功能切入,深入阐释对焦、测光、白平衡等核心操作的专业逻辑,强调 “对焦是叙事重心选择,构图与光线是提升新闻影像审美关键”,并结合大量新闻拍摄实例,拆解不同场景下的设备参数设置技巧。

实操环节更是将氛围推向高潮。新生分组体验索尼单反相机、电影级镜头、大疆Pocket3及无人机等专业影像设备,在孔祥的指导下尝试高速连拍、高感光度拍摄、焦段切换等操作。无人机模拟飞行区域排起长队,同学们专注练习手持稳定设备技巧,认真记录参数设置要点。“第一次触摸专业摄像机,才真正懂了课堂上的技术知识”,一名新生兴奋表示。此次活动不仅强化了新生对摄像技术的理解,更让他们直观认识到融媒体时代视觉新闻的生产流程。

广播电视编导:业界专家解析行业演进,明确复合型人才定位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三农中心主持人、主任播音员程海儒(艺名海成),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新生带来“从电视黄金时代到智媒体未来——编导的守正与创新”主题分享。他以“对专业认知多少”“近期是否看传统电视”等三连问开篇,结合仅12%新生接触传统电视端的调查结果,指出编导教育需从“电视工艺”转向“全域传播”,“核心不是镜头,而是叙事;不是频道,而是人心”。

分享中,程海儒围绕四大话题拆解行业逻辑:从“办节目”到“造 IP”的传统机制新媒体迁移,强调“观众抛弃渠道而非内容”;提出“选题判断—叙事框架—价值输出”编导思维三维模型,警示竖屏短剧“流量导向”的内容稀释问题;解读专业文理兼容趋势,认为文史哲底色的“文化操盘手”能抵御算法裹挟;针对5G与智媒体时代,提出“社会价值→情感共鸣→商业转化”内容盈利三段论,指出“超级故事”是稀缺资产。互动环节,他建议新生“先让60分内容达90分再谈创新”,强调AI无法替代“人的洞察与价值立场”。

最后,专业带头人徐庆华教授总结,指出学院将强化“数据新闻”“跨平台运营”等课程模块,鼓励新生“把作业当作品、把作品当产品”,成长为“会策划、懂数据、能运营” 复合型编导。
网络与新媒体:行业大咖剖析传媒格局,指引个人发展路径

西安天星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悦,以“传媒人的底气与未来”为题,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生分享行业前沿。他以“西贝与罗永浩舆论互撕事件”为切入点,结合《弱传播》理论,解读公关传播中“谁弱谁有理”的逻辑,引导新生思考舆论策略。

邱悦总结当前传媒行业五对核心矛盾——“现实之王与流量之王”“实业斗士与游戏玩家”等,鼓励新生“用正确方式为正确的人发声”。谈及能力培养,他强调电商卖货AI应用与内容创作的核心价值,分享《环球人物》专题报道经历,阐释内容影响力;反驳“新闻无学论”,指出当前是互联网与AI融合的红利期,未来十年需聚焦“AI、精英人类”等关键词,传媒人要“创造共识、输出秩序、共创共生”。

针对个人发展,邱悦建议新生尽快找到“生态位”,以 “热爱”为动力持续输出,通过“知识储备+创意+人性洞察”培养“网感”,借助AI实现“抄—超—钞”的IP变现路径“传播是普通人逆袭最好的机会”,他的总结引发全场掌声,为新生指明学习与成长方向。
据悉,传媒学院后续将持续开展专业认知教育活动,通过“专家分享+实践体验”双轨模式,帮助新生夯实专业基础,成长为适应融媒体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传媒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