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京学院传媒学院王胜利教授带领于鸿雁、贾碧峰、袁海东三位老师组成的科研团队,赴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专访国家级非遗“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王顺利及其子王行健,围绕技艺传承、实践创新、发展困境与推广路径展开深度对话,为 “长安区非遗口述史研究” 项目积累核心资料。

——家学渊源承文脉匠心坚守护古建
王顺利出身长安匠人世家,自幼受营造技艺熏陶,成年后投身古建保护,成为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创始人王勇超的核心助手。他恪守“修旧如旧” 原则,创新 “异地拆建保护” 模式,对每一件建筑构件精细存档、妥善迁移。面对无图纸可依的损毁建筑,他通过实地勘测、口述还原手绘图纸,其中清朝阎敬铭宅院的修复历经 3 年准备、5 年施工,成为行业典范。
三十余年深耕,博物院已汇集40 余座明清关中传统民居院落,陈列石雕、砖雕等文物逾万件,配套华阴老腔表演、民俗展示等项目,完整呈现关中文化生态。
——非遗荣光背后传承困境待破局
2021 年,“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这项涵盖选址、夯筑、木作、装饰的完整建筑体系,是关中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对保护民间文化、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据了解,关中民居文化传承现状不容乐观。王顺利坦言年轻人不愿学、学习周期长、市场萎缩是主要难题;王行健指出“博物馆化保护” 与 “民间活态传承” 的张力亟待平衡。父子二人呼吁政府、高校与社会给予支持,推动技艺融入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实现活态传承。

——高校科研助力为非遗建档存史
本次专访是“长安区非遗口述史研究” 项目的核心内容。团队旨在通过记录传承人生命史与技艺经验,构建 “非遗基因库”,为研究、教学与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王胜利教授表示,王顺利父子的传承故事是传统文化现代生存的缩影,其经验为非遗传承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未来,团队将持续挖掘关中非遗资源,以数字化记录、影像留存等方式助力文化传承。